目前对古钱币“铢泉五一”的认知和了解,停留在藏于上博和民间的其它两块陶母范上,从钱腔看,其大小应该不小泉直一类似,图1。
图1 铢泉五一陶范
莽泉习惯读法是按照大泉五十的上下右左顺序,读出的钱文“铢泉五一”,但其意思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不仅计重的“铢”与货币单位“泉”重叠,而且数字五与数字一连读,让人难解其意。或者就是因为错误的读取顺序所致。
在大泉五十颁行之前,中国已有方孔圆钱长期形成的定式:1.多为计重钱,无论重如其文还是文如其重,半两、五铢、三铢钱均是如此。2.面文双字,分布内穿左右,包括战国当地賹化系列;明化系列。3.钱文左起读取。 如果沿用钱文左起读取的惯例,来读钱范上的钱文:五铢一泉,不仅起读位置有依据,而且钱文意义清晰明白,即:五铢可当作一泉。众所周知,泉这个货币单位,就像(英) 镑;(法)郎;(荷兰)盾一样,属于王莽创制的货币单位。而且这枚五铢一泉钱币,明确了莽泉与旧币五铢的兑换比例-一泉兑一枚五铢,图2。
图2 铢泉五一
这个兑换比例,不仅见于五铢一泉当地钱文,而且被后世同样钱径重量的小泉直一所证实。只是出于某些未知原因,五铢一泉这种钱文书写比大泉五十更为遵循古道,也应更早设计出来的钱币未及颁行。
一直以来,大泉五十,被当作历史上最早的四字钱文方孔圆钱为大家熟知。对于这种钱币与五铢的兑换比例,通行的观点是:一枚大泉五十兑五十枚五铢钱。于是壮泉四十兑四十枚五铢钱;幼布三十兑三百枚五铢钱,图3;大布黄千兑铢泉五一……. 图4,显得铢泉五一大贬值。
图3 大泉五十壮泉四十幼布三十
图4 大布黄千铢泉五一
历史上的莽泉,是否存在其它不同的兑换率,也许解谜的钥匙,就在这枚小小的五铢一泉上。我们都知道,始建国时期,王莽第一次改革币制,颁行了五十,五百,五千三种钱币,颁行了五十,五百,五千三种钱币,分别占据十位、百位、千位。缺位的各位,恰好由五铢一泉填补,形成王莽童鞋喜欢的完美对称。
虽然新货币体系设计早期,一泉当地名字还不叫“小”,但这种等阶分布的五、五十、五百、五千体系与五铢的兑换率,乃至莽泉下次(第二次)变革的兑换率,都籍由五铢一泉得以公开。
或许王莽在第一次改革货币时的设计意图是:一泉=五铢一枚;而大泉五十,实际的意涵是大(货币名称)泉(货币单位)等于五十(铢),而非五十钱! 比泉更大的货币单位是刀,契刀等于五百(铢);一刀等于五千(铢)。如果用旧币五铢来兑换,一泉=1 枚五铢;大泉五十=10 枚五铢,契刀五百=100 枚五铢,而一刀平五千=1000 枚五铢。虽然新币制,对五铢旧钱同样进行了贬值,但没有之前理解的那么严重。
而金银作为价值更为恒定当地货币,在第二次新币改制中,特别明确为一斤黄金价值一万“钱“、朱提银一流价值一千五百八十“钱”、而非六泉十布中默认的“铢”。
图5 汉金饼朱提银一流
顺带一猜,如果金匱直万;金匱五千是与用黄金兑换券的话,那么新币十一铢应该是与用布帛兑换券,因此罕见的足金。
图6 金匱与新币十一铢
根据西斯文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