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研究 > 查看正文

战国楚铜版冥币研究

楚铜版冥币来源

楚铜版冥币虽不见古籍文献记载,但从《周礼》《国语》《战国策》等先秦文献中关于黄金、铜及金版的记载似可推测楚铜版来源的蛛丝马迹。

关于楚铜版冥币的记载见于考古材料的也不多。1934年,中央研究院的李景聃到安徽寿县对楚国王级墓葬李三孤堆楚墓的盗掘与文物流散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写出了一份较为系统、详细的调查报告《寿县楚墓调查报告》,报告记述:“送省立图书馆的古物清单里记述的暂存寿县县政府的原经乡副司令缴去的鎏金牌二十个。”“原经朱鸿初缴去的鎏金牌八十个。”由于李三孤堆墓系多次盗掘,文物经过多次流转,铜版具体有多少枚已难考证。据此,楚铜版总数应在100枚左右,现藏安徽博物院的金版有60枚。在安徽博物院拨交档案中虽没有注明铜版来源,但这批铜版与明确为李三孤堆楚墓器物同是1954年一批拨交入藏安徽博物院的。除安徽博物院入藏的铜版外,战国晚期墓葬河南淮阳平粮台16号楚墓中还出土了4块贴金铜饼。至此,全国范围内共有两处楚墓发现铜版与铜饼。

楚铜版冥币的考古学观察

(一)楚铜版冥币形制分类

迄今为止,从发现的仿楚金版冥币的材质看,其主要为泥质、陶质和铅质的,铜质的极其罕见。笔者对安徽博物院藏60件铜版实物、淮阳平粮台16号楚墓的铜版冥币考古文献材料进行了类型学观察、比对及统计分析,将其分为龟板形与圆饼形。

1.龟板形

安徽博物院藏60件铜版的形制基本一致,为上下两端向内凹成弧状,上短下长的梯形(图一)。其形制与龟甲形楚金版的形制相似,但楚金版由于黄金的延展性被制作成一面凹、一面凸,四角翘起的龟甲形状(图二),而这批铜版则呈两面皆平的形态。60件铜版尺寸几乎相同,中线长6-7.7厘米,中线宽6-7.1厘米,厚皆为0.6厘米,重170-276克。图二的楚金版实币长6.6厘米、宽6.3厘米、厚0.68厘米、重264克。

二者在尺寸与重量上也非常相近。铜版表面施金,有的脱落殆尽,有的尚有残留(图三)。铜版分两类:一类两面皆光素无戳,共11件;一类一面光素无戳(笔者将其定义为反面),一面有类似楚金版戳印的方框(正面),但方框内无铭文。方框排列皆不甚规整,刻划得也较为随意。有“戳印”的铜版可见“9个戳”“7个戳”和“10个半戳”不等。其中,9个戳的铜版46块,戳呈3×3分布(图四)。

7个戳的铜版1块,第二横排的左一及右一戳缺失(图五)。

10个半戳的铜版1块,第一横排中间的戳下方多一枚戳,第三横排中间戳下方多半枚戳(图六)。

这种在空隙较大处加印半枚戳的情况在金版实币上也可见,如安徽寿县出土金版(图七)。这种在两印之间不足一枚的空隙处印半戳的做法,是为了避免金版切割出的小块无印戳情况。

龟形金版印戳多为16枚至20枚以上,时代越晚印戳数量越多,尚不见整版9枚、10枚的龟板形金版。除铜版冥币外,仿金版的各种材质冥币凡带戳者均以16枚为多。安徽博物院藏铜版的印戳数以9枚的最多,1981年安徽长丰县杨公十号墓出土的三块陶版冥币,上面横排5个,竖排4个共20个大方阵,每个大方阵由9个小方格构成,与铜版冥币的9个戳排列一致(图八)。1956年长沙五六三九工地26号西汉墓出土的泥版,长宽均为6.5厘米,正面规则地划分出九宫格,每个小格内分别穿插模印的“郢”或“称”字(图九)。铜版冥币及这几件泥陶冥币的印戳数之所以为9枚而不是如金版实币16枚甚至更多,当是9个戳既可代表象征意义,又可以排列成符合方形冥币的正方形。

2.圆饼形

圆饼金铸行时代较早,从出土情况看有两种形制。一种带有印文。1978年河南襄城出土的圆饼金碎块,上有阴文“□称”印文13枚(图一〇)。另一种是不带印文的圆饼金,底面微凹,表面隆起。寿县博物馆藏战国楚金饼即是不带铭文的饼金(图一一)。战国晚期墓葬河南淮阳平粮台16号楚墓中出土贴金铜饼4块,当为仿造楚国无文金饼的冥币。除了铜饼冥币,一些楚墓也发现有其他材质的饼形冥币,如湖北江陵县太晖观出土的铅饼冥币,湖南长沙等地出土的陶饼冥币。

关于在仿金版冥币表面鎏金、贴金的做法应是制作仿金版冥币的必然要求,以期与金版实物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李三孤堆楚墓发现的铜版表面施黄金,淮阳平粮台的铜饼有贴金,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圆形铅饼贴金箔或银箔,长沙仰天湖2号墓出土板瓦“郢称”泥版表面也贴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黄濬的《衡斋金石识小录》中收录了一件“郢称”铜饼残片。正面钤印一枚半“郢称”字样的方印(图一二)。该图录只记载有文物名称、黑白照片与拓片,铜饼残片太小,无法判断其完整形状以及是否真的为铜质地,表面是否有施金。从图片侧面看边界较为硬朗,铭文的笔触像是刻划的而不是戳印的,应该不是黄金质地,如果此枚残片确为铜版,那么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枚带铭文的铜版冥币。龟板形、圆饼形铜版冥币皆出自战国晚期楚墓。由于楚铜版冥币发现材料有限,从类型学角度观察,两种铜版也没有形式上的演变关系,但这两处发现的铜版冥币正好对应了金版实币的两种类型,两种不同形制铜版冥币的出现及延续时间也应与金版实币相对应。

(二)铜版冥币与楚墓等级的关系

目前发现的铜版冥币比较少的原因可能是铜这一币材相较泥、陶等其他币材更加昂贵,制作工序更加复杂。因此,目前发现铜版冥币墓的墓主人身份等级都很高。李三孤堆楚墓为楚幽王之墓。根据平粮台16号墓的形制、规模以及随葬的陶九鼎、编钟、编磬、大量精美的玉器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也较高。相对楚铜版冥币都出自等级较高楚墓,泥冥币、陶冥币这两种材质的冥币在各个等级的楚墓中均有发现。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郢称”泥币、长沙靖王吴著墓出土的“郢称”泥币与单棺平民墓出土的泥币辨别不出有何差别。

楚铜版的铸造工艺

关于铜版冥币的铸造工艺,文章结合金版、仿金版的其他材质冥币以及蚁鼻钱的铸造工艺,通过观察并结合铜版合金成分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楚金版的铸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两范连制;一是一范单制。两范连制,是将一定数量的黄金通过熔炉炼出的黄金溶液注入连在一起的两范中,浇铸成形,待其冷却后,切割成两大块。每块的一边侧面呈原铸形,一侧留有切割痕迹,两块有切割痕迹的金版可以相合,角度呈半筒状。

一范单制,是将黄金溶液注入平板单范中,当金液冷凝时,将其捏成内凹外凸的龟板形状。制作泥金版的材料低廉,制作过程简单。泥质冥币烧造需要的火候甚低。有的泥币表面有层黑灰,这可能是陶币捏制成型后用明火烤制的,这种冥币的加工方法,也许是放在做饭或烤火用的炉膛、火膛或烟道中乘便加工而成的。在烧制前,泥质冥币有直接被制作成所需大小的,也有先制作成一块泥版再切割成小块的。苏州真山春申君墓出土的两小块“郢称”泥版即是从整块泥版上切割下来的,周围断面有切割痕迹,一枚带有一块印记,一枚带有一块半印记。陶及釉陶冥币的制作工艺与泥质冥币相似,只是其烧制需要的火候比泥质冥币高,釉陶冥币需要施釉。

铅是一种熔点低、比重大的金属,相对铜及锡成本低,同时还具有耐磨、易加工等特点,这些也许都是将其作为冥币材质的原因。目前,铅冥币发现的也不多,尚没有对其进行金属分析的文献记载,其可能是采取陶范或泥范进行铸造的。

结合以上金版及其他材质的冥币的制作工艺,可试对铜版的铸造工艺进行推测。

由于60件铜版的四个侧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因此不见范线,铜版正面、背面及侧面均不见切割痕迹,推测铜版制作不会是两范连制。又根据铜版的需求量不大,不会像同为铜质地的实用货币蚁鼻钱使用成本较高的铜范铸造,且这60件铜版在尺寸、重量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应不是铜范所制,综合推测铜版的制作应该是采用陶范“一器一范”进行铸造,后施以金。


四结语

(一)楚铜版冥币非常罕见,全国共有李三孤堆楚王墓、淮阳平粮台楚墓两处楚墓发现了楚铜版冥币。安徽博物院藏60枚楚铜版系李三孤堆楚墓盗掘发现。

(二)根据目前考古材料,楚铜版冥币与金版实币的两种形制可严格对应,主要分为龟板形、圆饼形两式,其尺寸、重量与金版实币非常接近。铜版冥币因其币材的昂贵、制作工艺的复杂性,目前皆发现于墓主人身份等级较高的楚墓。

(三)根据对安徽博物院藏60件铜版冥币形制进行比对,对其正背面及侧面有无范线、打磨程度进行观察,推测铜版冥币采用陶范“一器一范”进行铸造。

(四)首次采用X荧光扫描仪对铜版冥币进行金相分析,与同时期蚁鼻钱金属成分进行比照,得出主要结论为铜版冥币是以铜锡为主要成分的铜锡型青铜,其锡铅含量、硬度皆低于同时期蚁鼻钱。

(五)根据安徽及其周边发现的不同材质楚冥币出现的时代早晚、分布地区,可以推演出币材比较贵重的铅、铜冥币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发现数量少。最早的铅冥币发现于春秋战国之交,只在湖北、湖南有发现。铜冥币仅在河南、安徽的战国早期、晚期墓中发现。泥陶质冥币分布范围广、出现较晚但使用时间长,从战国中期延续到汉代中晚期,从高等级楚墓到平民墓皆可见其使用情况,硬陶冥币目前只在浙江安吉五福战国晚期墓中发现。泥陶质冥币在战国晚期几乎遍及楚国整个疆域,西汉早期随葬数量增多,并且形成了以长沙为辐射中心的分布格局,西汉中晚期,仿金版冥币随葬的现象逐渐消失。

根据中国钱币博物馆孟倩等文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