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研究 > 查看正文

新见萧梁天监五铢陶范考

2019年时前南京出土一批铭文为“五铢”的陶范(见图1正面背面),据传来自老门东地区。

                                      图1陶范正面背面

南京地区历来出土六朝钱范,其中以南朝刘宋“四铢”陶范、萧梁“公式女钱”陶范、萧梁“铁五铢”陶范等为代表,这批出土“五铢”陶范与以前出土六朝铸钱陶范明显不同,应是未披露过的新品种铸钱陶范。

新见五铢陶范形制特征

该批“五铢”陶范为双面叠铸陶范,都不完整,呈残片状,残片有阴文“五铢”(图2)、“五”(图3)、“铢”(图4)字样,共计11枚。

其中,9枚为正背双面型腔(图5),一面为钱币正面型腔,有阴文钱币文字,一面为钱币背面型腔,有铸造钱币背部外缘和内郭的凹线,背内郭为标准的正方形,无四决纹或四出纹;2枚为单面型腔(图6),应是叠铸范包最底部的一层范片,都是钱币正面型腔,带阴文钱文。

陶范多以单枚钱腔为单位呈碎片状,有个别范片上显示两枚钱腔靠近在一起,钱腔最窄距离约0.7mm。由于陶范都成小片破碎状,没法确知完整范片的信息,如范片上有几枚钱腔?浇道如何设置?陶范质地坚硬,为细质泥沙料,应该经过严格的淘洗澄选,质地均匀无明显颗粒。陶范的颜色有变化,5枚为青灰色,2枚为砖红色,其余4枚范片都呈现灰红两色。这与南京出土的南朝刘宋“四铢”陶范都为青灰色,萧梁“公式女钱”陶范、“铁五铢”陶范都是砖红色不同,在烧制陶范火焰气氛的工艺操作上似处于变革中,具有过渡色彩。

测量了几枚钱腔相对完整陶范片,钱腔直径都是25mm,根据青铜钱币铸造热胀冷缩原理和以往铸钱实验研究成果,该种钱范铸造出来的钱币直径会缩小到24.5mm左右,如果继续锉边修整,制造出的钱币成品直径应在24mm左右。陶范钱腔所示的方穿部分,长度和宽度平均都在9.5mm左右,所铸造出的钱币穿口应大于9.5mm,接近10mm。

陶范钱文皆为篆书。“五”字交笔缓曲,字形似两个对顶的炮弹头;“铢”字左右对称结构,偏旁“金”为“大三角头”、“四竖杠点”,“朱”为“圆头朱”特征。文字风格特征与主流东汉五铢钱非常相似。钱范钱文“五”字一般高8.5mm,一般东汉五铢钱“五”字高10mm左右。

从该批陶质钱范呈现出来的钱币信息看,该种陶范铸造出的钱币直径约为24mm,穿广接近10mm,“五”字交笔缓曲,“铢”字偏旁“金”为“大三角头”、“四竖杠点”,“朱”为“圆头朱”特征,文字风格接近小一号的东汉标准五铢钱(东汉标准五铢钱直径约25-26mm)。

经研究比对,目前尚没有确切的出土存世钱币与之对应,其特征却与史书上记载的萧梁“天监五铢”钱较为吻合。

 

天监五铢的学术史回顾

《隋书·食货志》载:

“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轻重不一。天子频下诏书,非新铸二种之钱,并不许用。而趣利之徒,私用转甚。至普通中,乃议尽罢铜钱,更铸铁钱。”

这是关于梁武帝初年铸造五铢钱的最重要的记载,萧梁初年应在天监(502-519)年间,只是未能确指某年。现存最早的中国钱币学著作是顾烜的《钱谱》,顾烜是萧梁时人,他记载了萧梁初年铸造五铢钱的准确年代及相关信息:“天监元年铸,径一寸,文曰‘五铢’,重四铢三参(应为‘絫’—作者按)二黍,每百枚重一斤二两。”

后世研究者遂以顾烜《钱谱》为准,订梁武帝铸行的第一种五铢钱为天监元年铸造,直接称其为“天监五铢”,并依《隋书·食货志》记载的“肉好周郭”为其主要特征。

综合以上信息,典籍记载的“天监五铢”具有以下特征:面文五铢径一寸重四铢三絫二黍,每百枚重一斤二两肉好周郭等。

关于“径一寸”,根据度量衡史的研究,“梁表尺”折合23.61厘米,“梁法尺”折合23.26厘米,“梁朝俗间尺”折合24.74厘米,不能确知顾烜用的是哪种尺度,但大致萧梁一尺在24厘米左右,天监五铢“径一寸”,即十分之一尺,约为2.4厘米。

关于“重四铢三絫二黍,每百枚重一斤二两”,衡制“南朝之宋、齐、梁、陈依古”,萧梁衡制依循古制,当是沿用东汉两晋之制,东汉衡制“每斤单位量值合222克”,依此折算天监五铢枚重约为2.5克。

关于“肉好周郭”,字面理解为钱体和穿孔周边都有外郭,但没法确定是指钱面部位有内外郭,还是钱背部位,或是钱币正背都有内外郭,因历史上的五铢钱钱币背面一般都有内郭和外郭,钱币正面则一般仅有外郭,后世钱币学者理解的“肉好周郭”大多指的是钱币正面具有内郭和外郭。

后世学者一直在寻找“天监五铢”。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钱币学者翁树培著有《古泉汇考》,对“天监五铢”做过早期的学术史回顾:“顾烜曰:天监元年铸,径一寸,文曰‘五铢’,重四铢三参二(《玉海》作‘三’)黍,每百枚重一斤二(《通考》‘二’作‘三’,误)两。张台曰:五铢钱皆无好郭,惟此一种有之。又曰:肉好有郭者名梁钱。李孝美曰:按此钱多见之,复有一种径八分,重三铢,形制惟肖,而面漫薄恶,疑当时所盗铸者。《唐六典》曰:梁武帝置二种钱,内有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又除内郭谓之‘女钱’。”翁树培在按语中称:“此钱有郭,《泉志》所图颇大,郭与他五铢无异,误矣!今所见一种,径七分弱,重一钱,孔较他五铢稍小,制甚精好,肖‘太货六铢’;一种径六分,重四分,颇轻小,‘铢’字之‘山’较下‘巾’长短相等,不若他钱之上短下长也;一种径六分者,背穿左有凹文‘十八’二字,极分明。倪迂存云:‘梁五铢有肖面之有郭而差薄者,背四面有星。’

翁树培是清代有名的钱币学者,对古代钱币文献和实物都非常熟悉,他关于天监五铢的按语很有价值,翁氏在“此钱有郭”的前提下,指出了三种可能的天监五铢钱:第一种,“径七分弱”,依清代民间通用的裁衣尺一尺约合35.56厘米,则该钱直径约为24.9毫米;“重一钱”,清代权衡标准“以一两合37.3克”,则该钱重3.73克;再综合“孔较他五铢稍小,制甚精好,肖‘太货六铢’”等特征,翁氏所指该种钱应是今天普遍认定的“北周五铢”钱,北周五铢(图7)直径约为25毫米,重3.7克左右,钱面有内外郭,铸造精美,穿口宽度较小,约8.5毫米,特征与翁树培所指第一种有郭五铢钱吻合。

翁氏所指第二种,“径六分,重四分”,依清代度量衡换算为:直径约21.4毫米,重量约1.5克,是一种轻小的钱币;另一重要特征是“铢”字右部“朱”上下部分长短相等,不像其他五铢钱上短下长。根据这些特征,与其对应的五铢钱是“蜀地晋五铢”(图8)。

《中国钱币大辞典》“晋五铢”词条云:“面背具内外郭,……背有光背,……或阴文纪数……。钱文‘五’字与蜀汉直百五铢的‘五’字风韵相似,背阴文格局相仿。但不属蜀汉的直百体系。且较严重减重后的直百五铢钱还要轻小。一般钱径在2.1厘米,钱形千枚一式。未见西晋以前三国时期的墓葬或窖藏出土,最早出土的是西晋早期墓葬。”翁树培所言第三种钱币,其实是背面带阴文的蜀地晋五铢(图9),与第二种光背蜀地晋五铢其实是一种钱币。

翁树培依据史书记载的“肉好周郭”特征,以钱面都有内外郭为标准,找到了他理解的可能是天监五铢的古代钱币,虽然今天的钱币研究证明翁氏找到的是北周五铢和蜀地晋五铢,不是天监五铢,但他找到了最符合钱面都有内外郭特征的古代五铢钱。

继翁树培《古泉汇考》之后,清代学者对天监五铢的探究没有突破,到民国时期,丁福保编纂《古钱大辞典》时,完全照搬了《古泉汇考》的内容,仅增加了民国时期钱币藏家方若《言钱别录》之“五铢钱考”的有关内容:“梁五铢,武帝内郭五铢,‘五’字两画离郭有微伸,有竟不伸。……今颇有以大者疑北周铸,谓类似周武帝‘布泉’,其实与陈宣帝‘太货六铢’‘铢’字更丝毫无异,则又何说?!况内郭五铢所见大小不一,皆精小者,间有面星,或且背决,同为武帝时铸。”

以上可见,方若把钱面内外郭五铢钱都归入了萧梁天监五铢的范畴,仍属前辈钱币学者“按图索骥”般的探索。丁福保在其《古钱大辞典》(图10)和《历代古钱图说》中,都将北周五铢厘定为萧梁天监五铢。

民国时期罗伯昭曾在《泉币》杂志发文,专门探讨天监五铢,罗氏认为:“所谓‘天监五铢’宜改称‘天嘉五铢’”,虽然他的结论是错误的,但罗氏文中质疑北周五铢不应是真正的‘天监五铢’,又指出“《隋书》之不足尽信也。……可知其言‘肉好周郭’者,称其备有轮郭,以别与其时通用之剪凿‘女钱’‘对文’等之无轮郭也。而张台竟泥之,遂定天监五铢独俱好郭,其他无之”[15]。罗氏认为的所谓“肉好周郭”的天监五铢,其实是区别于没有外郭的“女钱”“对文钱”而言的,仅指轮郭完整,并非确指钱面都具有内郭和外郭。罗氏所论是难得的真知灼见,对后世探寻真正的天监五铢有指导意义。

彭信威是兼通文献和实物的著名钱币学家,也对钱币学难题的萧梁天监五铢极为关注,在其《中国货币史》中,彭氏曾困惑地指出:“天监五铢到底是哪一种五铢,是一个难以决定的问题。”[16]他虽然做出了一些推测,但在其《中国货币史》图录中没有列出天监五铢。

改革开放以后,钱币学研究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2003年11月,中国钱币学会“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掀起了六朝铸币研究的热潮,一时间,六朝铸币的考古出土资料、博物馆藏文物信息、铸币模拟实验成果等被汇集和关注。天监五铢的研究在此期间仍被关注。

1997年镇江出土的一批萧梁陶范,曾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梁五铢与公式女钱的范片”[17],其实,被认定为“梁五铢”陶范的“面、背皆有外郭,背有内郭,并多见四出文和四决文”,而萧梁五铢陶范带四出文或四决文(图11)的,都以1935年南京通济门外出土的五铢陶范(图12)[20]为代表,已经被普遍认定是萧梁普通四年(523年)铸造“铁五铢”(图13)的陶范,不是天监五铢铜钱陶范;

图 11  铁五铢陶范拓片

图 12  上海博物馆藏铁五铢陶范

另,镇江此次出土所谓“公式女钱”陶范形制变化大,甚至有严重缺肉的“对文”形制,与南京出土的“公式女钱”陶范(图14)明显不同,因此,该批镇江出土无外郭陶范可认定是地方铸造“女钱”和“对文钱”的陶范。

目前,钱币界还没有找到令人普遍信服的“天监五铢”钱币,也没有发现确切的铸造天监五铢的陶范。

 

以叠范铸钱演变为视角的审视

所谓“叠范铸钱”,即以青铜等质地的金属阳模(俗称“范母”)翻印出众多泥质范片,层层相叠成范包,并在烘干后共用一个直浇道垂直浇铸的铸钱工艺。笔者曾撰《汉代叠范铸钱发展历程考索》[22],对叠范铸钱工艺的发轫期、发展期和繁盛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两汉时期的叠范铸钱基本属于单面陶范叠铸工艺范畴,南京新出土“五铢”陶范所呈现的铸钱工艺已经是双面叠铸的特征,是汉代叠铸工艺的继续发展。值得研究的是,该批新出“五铢”陶范处在双面叠铸的哪个历史阶段呢?整个两汉时期的叠铸基本未发现双面叠铸的情况,双面叠铸的起源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仅在南阳市博物馆见到“大泉五十”双面叠铸残范片)。

2000年,在杭州疏浚西湖工程中出土了“大泉五百泥范(图15)、铸芯、钱树(图16)和未铸成的大泉五百铜钱,……钱范 34块,泥质。分双面范和单面范两种。其中双面范24块,单面范10块。双面范,一面有反向阴刻‘大泉五百’四字、另一面为钱纹”

从中可知这是三国时期东吴铸造“大泉五百”铜钱的叠铸遗存,其中的陶范普遍采用了双面钱腔,部分单面钱腔的陶范应是叠铸范包最顶部或最底部的范片。

其实,早在1975年,镇江博物馆就在句容县发现了一批孙吴叠范铸钱遗物,出土了直浇道残枝,以及未修整的“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钱,只是没有发现铸钱陶范]。《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嘉禾)五年(236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此次出土信息表明,至少在东吴孙权统治时期就开始了双面叠范铸钱。三国之后,西晋和东晋时期铸钱信息匮乏,当前尚没有发现确切的属于该时期的叠范铸钱的文献或遗物。两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北朝从北魏开始就发展出翻砂铸钱工艺,南朝最后的陈朝也采用翻砂铸钱工艺。根据出土资料和钱币学研究,南朝的刘宋、萧梁]两个王朝采用了双面叠范铸钱工艺。中国历史上的双面叠范铸钱是叠范铸钱工艺的晚期类型,是叠范铸钱效率的顶峰阶段,后被翻砂铸钱取代。

根据对中国古代叠范铸钱历程的梳理,双面叠范铸钱普遍出现在三国时期(不排除最早的起源在两汉时期),结束于南北朝,时间范围主要在六朝时段。南京出土的“五铢”陶范新品也应是六朝这一历史时期内的遗物。

结语

种种信息都把南京近来出土“五铢”陶范新品指向了萧梁天监五铢钱。据此,初步推定该批南京新见“五铢”陶范是萧梁时期铸造天监五铢钱的陶范。根据新见萧梁天监五铢陶范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可以在存世和出土实物中找到可能的天监五铢。

南京出土公式女钱陶范后,钱币界一直没能找到该种陶范铸造出来的钱币,直到近来,南京土场偶有发现和公式女钱陶范形制一样的钱币,终于寻找到了真正的“公式女钱”,这一钱币学难题终于尘埃落定。随着天监五铢陶范的认定,历史上真正的天监五铢钱也能像公式女钱一样,被人们重新发现和辨识。


                                              根据中国钱币博物馆 杨君文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