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研究 > 查看正文

华中银行与华中银行币

华中银行成立于1945年8月1日,随后即发行华中银行币,华中银行币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华中解放区(苏皖边区)的统一地方性货币。华中银行成立后,华中解放区陆续收回了华中根据地各地方银行发行的抗币与流通券,逐步建立了以华中银行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1949年华中银行改组成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本文对华中银行的成立及发行钞票情况等进行初步研究,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华中银行的成立背景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华中抗日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华中解放区,在解放区内物资交流、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原各分散小块抗日根据地自行发行地方抗币与流通券的状况已无法适应解决区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迅速建立统一的金融货币制度已迫在眉睫。

中共华中局为解决各根据地货币不统一问题,于1944年4月29日在江苏盱眙县召开财政经济会议,通过《中共华中局财政会议关于货币问题的决议》,着手成立统一的解放区银行。华中局决定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组建华中银行,发行华中解决区统一的货币—华中币。

华中银行由原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各个根据地设立的地区性银行、银号合并而成。包括苏中行署区的江淮银行、苏北行署区的盐阜银行、淮北行署区的淮北地方银号、淮南行署区的淮南银行、皖江行署区的大江银行、江南地区的江南银行、浙东行署区的浙东银行及早期淮海行署区的淮海银行。1945年8月1日,华中银行在江苏省盱眙县张公铺乡正式成立,华中银行设董事会,董事长为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方毅,陈穆、徐雪寒分别担任正、副行长,华中银行下设发行、业务、稽核等局和营业部、印钞厂管理处等机构。同时以行长陈穆、副行长徐雪寒的名义发布《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币通告》“本行为供应新解放城市流通货币之需要,特发行拾园券一种,正面红色花纹,风景为耕、纺锯木图,反面为虎黄波浪底纹、黑色花纹及花边。此券在我新四军所到之华中解放区内一律通用。

”同年11月苏皖边区政府成立,华中银行成为苏皖边区政府的地方银行。1945年9月,华中银行总行迁驻江苏淮阴城(现为淮安市东风大街111号)并正式发行华中币,华中银行主要业务是:发行货币、代理金库、发放贷款、管理外汇和银钱业等。

华中银行成立后将原有的各抗日根据地银行逐步改组为华中银行各分行:

1)江淮银行改组为华中银行第一分行与第二分行,  第一分行辖海安、南通2个支行以及泰兴、泰县、靖江、海门、如东、东台、台北、三余8个办事处,第二分行辖宝应支行以及兴化、樊川、江都、溱潼、沙沟5个办事处。

2)淮南银行改组为华中银行第三分行辖六合、大仪2支行以及铜城、汊涧、来安、嘉山、盱眙、天长6个办事处。

3)盐阜银行改组为华中银行第五、第六分行,五分行辖合德支行及盐城、东坎2个办事处。六分行辖灌云、沭阳、泗沭3个支行及涟水、淮阴、潼阳、东海、宿迁、宿北6个办事

处。

4)淮北地方银号改组为华中银行第七分行,辖泗阳、泗宿、泗南、五河、睢宁、淮宝6个支行以及洪泽、宿县、灵壁、铜睢、邳睢、淮安、淮阴等10个办事处。

另外,华中银行还设有直属支行和直属办事处。华中银行实行三级制管理,即总行、分行、支行(办事处)。根据1946年初统计,该行共有分行六个,支行十九个,办事处三十九个。

同年10月初,华中局决定“华中解放区各地要在10月底以前尽量做到完全实行华中币本位制,一切物价、账册、契据都必须以华中币为计算单位,凡过去以伪币、法币为单位者须立即废除或改订……建立独立自主的本位币制”。新发行的华中币不受地域限制,并与各地方抗币(江淮、盐阜、淮南、淮北、大江银行等各券)等价流通。从货币政策来看,华中币的发行是有着坚实的基础与保障,也处理好了华中币与法币、中储券的关系,建立了华中币的威信与市场。为华中币作为统一性的本位币打下了基础。

华中币的印制主要是由华中印钞厂的各分厂承担。按照华中局决定,原江淮印钞迁至江苏宝应,改为华中印钞一厂,它是华中银行各印钞厂中最大的一个厂,以凹版印刷为主,华中银行的钞版都由一厂雕刻制版。华中印钞二厂成立于1945年12月,由淮南印钞厂与盐阜印钞厂合并而成,主要任务是印凸版钞票,厂址在淮安县城郊。华中印钞三厂成立于1946年4月,由淮北印钞厂与大江印钞厂合并而成,主要任务是印华中币的胶版钞票,厂址在宝应县,华中银行后期的华中币主要是胶版券。华中银行造纸厂,简称四厂(一、二、三厂均为印钞厂,五厂为铁工厂),1945年由苏中江淮造纸厂与淮北造纸厂合并而成,主要生产黄布纹纸,厂址设在淮安县城东南。华中银行还有一个铁工厂(五厂),实际上是各厂的修理厂。

为了贯彻华中财经委的指示精神,华中银行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采取分步走的方式,经过等价流通---限定使用范围---分步停用收回---统一币制,最终确立了以华中币为华中解放区的本位货币。

二、华中银行币的发行与版别

华中币的主要投放渠道是收兑地方币、发放贷款、采购物资和支付军政费用,从1945年8月建行至1949年4月南京解放,华中币总发行量如下:


华中币具有典型的战时货币特征,表现为券别多、版式多。华中银行先后发行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贰千元、伍千元共13种面额不同的货币。

华中银行纸币的票面颜色、签名、号码大小、号码颜色、纸质、背色、背面中英文签名有多种组合和变化,具体如下表:


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三、华中银行本票的发行:

1947年下半年,华中解放区由于华中币的流通范围迅速扩大,货币供应量激增,各地华中币流通筹码呈现供不应求之趋,为了适应形势与经济发展之急需,华中银行发行了本票。本票类型如下:

(一)苏中办事处1947年版本票

为解决货币不足及市场流通问题,华中银行苏中办事处报请总行决定发行面额为壹仟元、贰仟元、伍仟元三种本票,苏中办事处通告“…本处为解决市场筹码缺少困难,便利于人民排除蒋币,保障人民之切身利益起见,特呈请总行批准发行本票,(1)本票票面暂分壹仟园、贰仟园、伍仟园3种。(2)本票在全苏中第一、第二、第九三个行政区域范围内与华中币等价流通。(3)本票可随时向本处所辖各分支行、各县办事处兑换小票,并可向各地公营商店购买货物。(4)完粮纳税、缴纳公粮代金及抵缴一切款项一律通用。”

本票正面有主任邓克生签名。本票为单面印刷。1948年6月该本票陆续兑换收回。

(二)华中银行总行1947年版本票

1947年夏秋,原北撤人员已重返淮北、淮南、苏北等地开展武装斗争,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经请示由苏北财委以华中银行总行名义发行了壹仟元、贰仟元本票各一种。正面左右分列陈穆行长中、英文签名,票正面底部有“完粮纳税,一律通用”,此本票是黄布纹纸为其特点,竖式、无底纹、单面印刷。壹千元券底部印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八月”,贰仟元底部印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字样。

(三)华中银行总行1949年版本票

1949年,华中银行总行发行定额为伍万元、拾万元本票两种。为此,华中银行发出通告,为便利公私企业大宗款项之收付,发展信用事业,特指定在通(南通)、扬(扬州)、泰(泰州)三地举办本票业务。伍万、拾万元本票均为黄布纹纸制成,票左有“此票限××地区流通使用,出境无效”,右侧有行长忻元锡,副行长邓克生、孙更舵签名,票背有“使用本票注意事项”。(1)此项本票为无记名式,认票不认人,可以自由转让流通。(2)此项本票系无息即期票据,随时可向签发行兑换与票面额同等数字之现款,但非签发本票之名地华中银行,概不负责兑现。(3)此票任何部份不得刀刮、涂改书写文字,违者概不兑现。(4)此项本票必须有签发行之行戳,签发行行长之签章及流通地区之戳,否则概作未签发之本票,不得使用。

                                                                      图20

 

                                                                            图21

     华中币的发行与流通完全依靠革命根据地政权,流通区域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伸缩,部队所到之处华中币即刻流通起来。1946年7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进攻,同年苏皖边区政府及华中银行总行及印钞厂均撤往山东,根据华东局财委的指示,1947年1月华中银行总行与北海银行总行合并,华中银行印钞厂也与北海银行印钞厂合并,这时期华中币的流通区域大为减小。1947年9月,华中工委与华中行政办事处成立,开始复建华中银行总行和华中印钞厂,11月华中银行总行在射阳县合德镇复建,龚意农兼任行长,邓克生、孙更舵任副行长。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好转,华中币的流通区域随之迅速扩大,至1949年4月,华中币已在苏北、皖北、山东等解放区与北海币等价流通。1949年6月,渡江战役后,华中币的流通范围迅速扩大到华东地区广大城乡,作为人民币的辅币发挥其货币职能作用。194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通知各地方银行逐步收回地方货币,发行和统一使用人民币。1949年12月华中银行总行发出通告“为了货币统一,自即日起将前发行的各种票面之华中币全部收回,1949年底停止流通,并限于1950年1月底收兑完竣”。至此华中币完成了历史使命。

四、华中银行币的特点

(一)华中银行币的设计与印刷水平

       华中印钞厂由原江准印钞厂和淮南、淮北、大江银行印钞厂合并而成,根据管理需要又建立了华中印钞厂总管理处,负责生产任务的安排与调度,华中钞的设计水平与印刷质量也有所提高,其中部分华中钞采用铜版凹版,凸印雕刻,图案以点带线,精巧而复杂,如民国33年版10元红锯木、33年版50元毛像、34年版10元毛像、 34年版100元毛像、34年版100元紫、绿长城、35年版500元红火车都是凹版印刷,但华中银行钞后期仍以胶版为主。

华中钞的主图案也富有时代特色,主要分为:生产场景与劳动工具,如插秧图、锯木图、农作图、牛耕及火车与轮船;风景,如长城、万寿山、六合塔;人像,如毛泽东头像和战士长城图。

       华中银行钞早期小面额钞的正面印章分别为“董事长章”、“行长之章”,背面是行长的中文或英文签名,民国35年以后的华中银行钞正面印章分别为“行长之章”、“副行长章”,背面是行长的中文或英文签名,民国37年后的大面额钞票正面印章分别为“行长之章”、“副行长章”,背面无签名。又如民国34年2元插秧券分紫、蓝色二种颜色,紫色正面是“董事长章”、“行长之章”,紫色券背面有行长中文、英文签名二种;蓝色正面是“行长之章”、“副行长章”,背面为行长中文签名,民国34年2元插秧券因颜色、印章、签名的变化而有三种版式。

(二)有华中银行成立前的券种存在

       华中银行有民国33年版10元券和50元券存在,这是因为在研究成立华中银行时就决定在银行成立前印一批华中银行币,于是将江淮银行10元凹版券行名改成“华中银行”,但制板年份已经无法变动,该券的实际印制时间并非1944年,而是1945年5月。江淮银行50元为江淮银行最大面额券,并未发行,由于当时急需流通筹码,故将库存的江淮银行50元毛泽东主席头像钞划线加盖成“华中银行”券,投入市场使用,以解急需。

(三)华中银行钞有三种以毛泽东头像作为主图案的券种

       华中银行钞中有三种毛泽东主席头像作主图案的券种,它们分别是民国34年版10元券,民国33年版50元券,民国34年版100元券,特别是民国33年版50元券是用江淮银行券改作华中银行券,这种改行名的毛泽东主席头像券在解放区货币中是绝无仅有的,人民政权发行的货币印有毛泽东主席头像,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挚爱。

(四)华中银行币版别变化较多

      华中银行币有年份、图案相同,票面颜色不同;同一券种冠号有大、小号不同;同一券种有单号码、双号码不同;同一券种票背有签名、无签名;票背中文签名、英文签名不同;纸张有普通白光印钞纸与自制的黄布纹纸不同等。黄布纹纸的原料主要是农村的麦秸杆子加上若干特殊的辅助材料与添加剂,纸质与工艺特殊,不易被敌人仿造。华中银行的华中币与本票都使用了这种纸,也是华中银行币的特色之一。

(五)华中银行币有假票出现

      国民党政府为了扰乱华中根据地金融,破坏华中银行的信用,伪造大量假票推入根据地,掠夺物资。从早期民国三十三年版红色十元锯木券到后期三十六年版千元耕牛风景券都出过假钞,当时伪造最多的是华中银行三十六年版壹仟元耕牛券,华中银行总行曾多次发过反假通告,华中银行总行曾于1948年9月13日发布反假通告“本行近又发现伪造本行三十六年发行之(耕牛风景图案壹仟元券)假票一种…,呈请华中行政办事处转给各级政府严密侦查…,一经查获予以严厉制裁…”。又于1949年4月1日发行通告“为保障人民利益起见,决定将此版式之壹仟元券全部收回…。”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人民币按比价收回华中币,1949年华中银行改组成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

华中银行诞生于抗日战争末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为促进华中解放区的物资交流,保障供给,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巩固苏皖边区政府,稳定解放区经济,有力的支援了革命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中国革命史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多种面额的华中币印有根据地农村风光、工农形象、劳动场景的图案时代特色鲜明,寓意着人民群众当社会的主人,走向和平、富裕生活的决心。特别是华中银行10元、50元、100元三种印有毛泽东头像的纸币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群众敢于斗争,增强了胜利信心。

      华中银行发行的纸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既是货币集藏中的热门品种,更是弥足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根据中国钱币博物馆 朱清华 李东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