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研究 > 查看正文

香港旧辅币铸造厂厂记考略

香港货币发展史上,辅币的诞生和发展脉络较传奇。1863年伦敦皇家造币厂开始为香港代铸刻有香港字样的硬币辅币,币值有1毫银币和1仙及1文的青铜币,而后来又有四家造币厂加入铸造。其中两家造币厂在辅币上铸有造币厂的缩写字母“H”、“KN”(也称厂记、暗记或版式),收藏、发掘和整理这些不同厂记版式是钱币爱好者的使命之一。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笔者将在此期间香港使用的硬币辅币称之为“香港旧辅币”。香港旧辅币主要铸造于英国和香港造币厂,基本形式正面为字面,中英文铸有辅币面值,背面为英国君主头像。有趣的是有些辅币上铸有造币厂厂记,用字母简写,神秘难觅还有几分诡异,使得钱币爱好者争相寻觅,为此进行了细致观察和较为详尽梳理。

香港旧硬辅币诞生背景

早期香港货币的流通相同于广东、福建沿海,主要有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中国银元和东印度公司的卢比及中国流通的制钱。据资料外国银币流入中国的数量在三百到五百万元间。嘉庆二十年(1815年),两广总督蒋攸在上奏折中提到“洋银进口,民间以其使用简便,颇觉流通,每年夷船带来之洋钱,或二、三百万元,或四、五百万元,亦有数十万元者不等”[1]。而到了道光初年,外国银元流入渐多,逐渐被广泛使用,它不但在国内商业活动中通用,而且在有些省份还被作为税款。因此,外国银元在鸦片战争以前,已广泛在国内流通[2]宣统二年,度支部调查外国银元在中国者约计11亿元有奇。此11亿元之中,流通数目当以鹰洋为最多,大致当占三分之一,其数当在四万万元左右也[3]

1842年香港在被英国占领之前,使用我国的白银和制钱。当时中国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但没有规范的统一货币。包括银锭、银块、银条和碎银在内的不管什么形状、大小和轻重的白银都被当作合法的货币。其价值则按成色与重量来核定,以为单位,采用称量的方式,所以亦被称为银两制度,与银并行流通的是制钱

1863年,港府开始向英国订制一文和一仙铜币,以及一毫银币,由英国皇家造币厂铸造。翌年开始在香港市面流通,成为香港最早的辅币。当时鹰洋在市面充当一元使用,所以最早的港币没有一元面额主币。直至1866年,港府在今天的铜锣湾兴建香港铸钱局,才开始铸造面额五仙、一毫、二毫、半元(即五毫)及一元银币。

香港旧辅币及厂记

香港旧辅币面值有一文、一千(仅见1866年铸造与一文等值)、一仙、五仙、一毫、贰毫和半圆七种,文、毫和圆为十进位制。香港早年由于货币使用过杂,造成以英镑为货币基础流弊滋甚,硬币圆是否属于辅币不在文中讨论。香港旧硬辅币主要由皇家造币厂(the Royal Mint)、香港造币厂(HongKong Mint)、詹姆士华德公司(James Watt & Co、)、伯明翰希顿父子有限公司现改为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Birmingham Led)、京士若顿金属有限公司 (KingsNorton Metal Co.Ltd.)五家公司参与铸造。后两家铸造辅币均在钱币上铸有厂记,前者为“H[4]、后者为“KN[5]

一、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 “H”厂记

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铸有“H”辅币的最早可见1872年五仙和一毫、贰毫,重量分别为1.36克2.72克和5.43克,含银量80%。“H”铸在维多利亚头像下,如图1所示。1935年英国取消银本位制,香港辅币改用青铜、镍铜和镍为主要材料,镍铜香港一毫“H”位置在英文字母N下,最早可见1956年如图2所示。图3所示两组放大“H”位置。

图1“H”铸在维多利亚头像下


图2 “H”铸在英文字母N下

图3两种厂记“H”位置比较

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铸有“H”厂记铸造一仙面值青铜币,最早可见1900年和1904年,位置在字面英文HONG—KONG连接号“—”的上下。1900年香港一仙青铜币为维多利亚头像,由英国皇家铸造厂和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铸有“H”厂记,在连接号“—”的上,见图4。而1904一仙铜币为爱德华Ⅶ头像,仅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铸造,“H”厂记连接号“—”的下,如1905年一仙见图5,“H”在“—”上下比较见图6。


图4 “H”在“—”上

图5 “H”在“—”下

图6“H”在“—”上下比较

二、京士若顿金属有限公司“KN”厂记

京士若顿金属有限公司加入铸造香港辅币比较迟,香港辅币最早可见“KN”厂记是1939年乔治六世头像香港五仙和一毫辅币,两种辅币均为镍币,见图7。另外一种伊丽莎白头像香港一毫镍铜合金币“KN”厂记最早可见1956年见图8。“KN”匿藏在字面“CENT”两边,见图9

图7 镍币1939年“KN”版


图8 青铜币1965年“KN”版

图9“KN”匿藏在“CENT”两边

印有英女皇头像的辅币一直发行至1992年,随着香港回归进入后过渡,1993年英女皇头像被洋紫荆图案的新币所取代。

小结

香港旧辅币随英国君王一百多年四次变更而重新铸造,有趣的是每次新君王换代,在辅币上都要变换一次朝向,维多利亚时代香港辅币女王面向右;爱德华时代面向左;乔治六世时国王又面向左,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又面向左。因此香港辅币品种、式样繁杂众多,关于参与铸造的造币厂,辅币的版式常有“H”版之说,到目前为止未见铸造厂厂记的“H”所在位置及铸造起始年代的专著。本文根据资料,系统收集并仔细观察加以整理,确认“H”厂记有四个位置版式。最早参与铸造,银币于1872年;铜币于1900年;镍铜币于1956。“KN”厂记在“CENT”两边,最早参与铸造于1939年镍币和1956年镍铜币。

参考文献

1张国辉,《晚清货币制度演变述要》,《近代史研究》,199705期,第20页。

2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第264页。

3张晓辉,《略论近代香港的货币制度》,《广东史志》,200003期,第8页。

4GeorgeS. Cuhaj, 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COINS 1801-1900 7th Edition,P597-592.

5 George S. Cuhaj, 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COINS 1901-2000 7th Edition,P105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