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研究 > 查看正文

银锭外观丝纹特征解读

银锭丝纹的形成一方面与银料的纯度有关,另外,还受冷凝过程的影响。

银料纯度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纯银液浇铸出的银锭,丝纹均匀分布,纹路明显而连贯,从锭面边缘向中心平稳过渡、逐渐消失;含铜量在2-5%的银液浇铸,可见丝纹出现;含铜5%的银锭,丝纹纹路不突出,局部区域纹路分布不连贯、模糊不清或没有丝纹;含铜量超过8%,看不到明显的丝纹。

凝固过程与银液温度、环境温度、铁范壁厚、浇铸速度等都有关系。其中,对丝纹形成影响最大的是银液浇铸时的温度。根据实验,低温浇铸(银液980-1000℃),银锭正面不出现丝纹,或丝纹不明显,呈断续状分布,纹路很难闭合;高温浇铸(1250-1400℃)不显丝纹,银锭表面代之以“褶皱”或结晶状出现不平整现象。银液浇铸温度在1050-1200℃,可得到较为理想的丝纹。

明代金花银银锭丝纹

     

清代素银锭丝纹

环境温度也影响丝纹的形态,在15-25℃的环境条件下,铸出的银锭丝纹纹路清晰;而在零下13℃的环境下浇铸,所铸银锭丝纹细但不突出,甚至局部还有不连续现象。可见,环境温度过低,不利于丝纹的形成。

当然,丝纹的形成也与铁范的散热快慢(壁厚)及浇铸速度都有关系,因为这些因素都影响冷凝过程。

人工干预对丝纹的形成有影响。敲击铁范外侧,可以形成丝纹,但纹路分布粗细不匀,或许需要更为熟练的手艺(若敲击力度均匀,掌握合理的节奏,可以形成相对均匀分布的丝纹),对有较高含铜量的银液,不排除采取这种方式来形成丝纹的可能。

清末民国银锭中有一种锭面光亮如镜的“镜宝”,本身是高成色的足银,但却没有丝纹。我们对“镜宝”工艺进行了实验,发现在浇铸宝翅银锭过程中,在银液凝固时,往液面洒入木炭屑,就可以得到锭面无丝纹、平整、光洁的镜面效果。原理应是木炭屑作为银液的保温层,延长了锭面的冷却时间,破坏了锭面由边缘到中心顺利凝结形成丝纹的节奏,从而创造出一种锭面不显丝纹的镜面效果。

             

  根据中国钱币博物馆黄维撰文改编,藏品照片资料由本学会会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