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研究 > 查看正文

唐代银锭概说

银在古代既用作器饰,又是财富,这两者有内在关联,并与银的冶炼技术和产量直接相关。根据狐刚子《出金矿图录》中“出矿银法”的记载,至迟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使用灰吹法提银技术,这在技术上保证了白银冶炼和数量供应。到了唐代,银矿采冶规模和产量都有很大发展,《贞观政要》卷二十六载:“贞观十年……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唐代银的主产区,当时至少有九十七处。据加藤繁研究,唐宣宗时期白银产量可达约七万五千两。炼银技术的提高,不仅保障了白银的产量,还保障了白银的纯度,使得白银用于货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唐代白银器饰的制作和使用,工艺水平之高、外观造型之精美,都远胜前朝。统治阶层对金银器的狂热追求和占有之风,也促成了社会对白银价值的广泛认同。这些内部因素也是白银在唐代取得货币地位的重要物质和文化前提之一,当然,这一情况的产生,与唐朝的开放和丝路贸易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唐代银锭(铤),主要有两类,即块状铤(包括笏形和饼形)和船形铤。从外形看,笏形和饼形银铤保留了白银铸坯的原始形态,可能是古代银矿冶炼之后用于制作器物的坯料。长方形和圆形是铸造银锭坯料最容易选择的形状,笏形和饼形银鋌的形态反映了对白银坯料外形的自然承袭;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理应属早期白银货币。其中,笏形铤是最通行的铸造形式。

          1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就至今为止发现的实物来看,笏形和饼形银铤一般都凿刻有铭文,内容大多为记录银铤的用途、事由和官员的官职身份及人名。船形铤顾名思义形似船:平底,周边高沿,两侧边沿呈弧形,两头高高翘起,形状特别,大都没有凿刻铭文。

  图2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船形铤顾名思义形似船:平底,周边高沿,两侧边沿呈弧形,两头高高翘起,形状特别,大都没有凿刻铭文。

3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银铤的出现也许在唐代以前。彭信威认为,金银铤的出现至迟当在南北朝的时候。然而,根据许慎注《淮南子》“铤者金银铜等未成器铸作片,名曰铤”的记述,金银铤也许在东汉即已产生,但当时的银铤不一定作货币使用,有可能就是原料而已。到了唐代,银铤在特定的情况下开始作为财富或货币支付,除此之外,银铤还成为进贡的礼品,当时的铤(有时也叫“笏”)是最通行的铸造形式,凡是铸成铤状的白银,就称为铤银,以与其他形式的白银相区别。

 根据唐代银铤的特点,结合社会经济活动的境况,可以判断,唐代的块状铤(包括笏形和饼形)系官方普遍采用的形制,主要用于进奉、军费、税赋、赏赐等,由于是官方用银,并每每刻有用途、来源以及官员的身份和姓名作保,成色信用乃至重量都至为可信,所以,这种银铤采用简单规整的条块状或饼状。就具体状态来看,也有两种情形,一是铸造原样,即没有切割处理的原铸态(如图3)。另一种是经切割锤打处理过的条块。

4 西安博物院藏

这种铤可能是先铸造成大块平板,然后再经切割成标准的长方形笏板银鋌;此种银鋌边缘切割面极为整齐光洁,银鋌表面往往会有密集的捶平痕迹。

    由于银铤属于贵金属货币,其形式并不重要,铸成板条状和船形这些简单造型,并不影响其金属价值。板条形银铤,表面基本光洁平整,少有蜂窝孔洞,无丝纹;船形银铤形状如船,中间主体呈平板状、平头,两端向上起翼,底部和两侧有少量的小蜂窝分布、无明显丝纹,倒置如小桌案,至五代、北宋时仍有使用,船形银铤通常为五十两类型,体积大,携带和存放都有不便,常见有些船形银铤两端起翼被敲扁、敲卷,甚至还有直接从中间切割的情况。

    船形锭,应当系商贸用银。从考古出土、博物馆收藏,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库存历史银锭等综合来看,船型银鋌带官府铭文的只出现在北宋初年,尚未见确切的有唐代官府铭文的船型银铤。这一点,也印证了船型银铤的“民间出身”。唐代与外界的贸易活动频繁,不仅有陆路,还有海路。中西交往的丝绸之路,源远流长,而中亚、西亚等国皆用银币,难以与中国铜钱直接互换相通,要实现贸易交换,采用以份量计值的银锭是最便利的。但是,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如何保证成色至为重要。作为初始使用的贸易银两,其成色信用缺少既成的模式,也往往缺乏现成的鉴定保证机构或其它形式手段。那么,人们在制作相关白银货币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呈现所用银两是没有人为搀杂的高纯度银。换言之,贸易用银的形状要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银两本身没有任何机械夹杂和合金混杂。于是,船形银铤便应运而生。就白银的金属特性来看,这种底部平而较薄,周边高沿,两头翘起的银铤,能让人便捷地作出判断。平而薄的底和周边,不可能有机械夹杂,延展的周边,很容易判断有无夹杂铜、铅之类的贱金属合金元素。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纯银中加有2%的铜之后颜色就明显变灰。船形银铤为什么两头经常翘得非常夸张,原因就在于此。当然,具体取形时采用这一奇怪的、酷似舟船的铤形,也许与当时中外贸易要频繁使用水路舟船有某种程度的思想渊源。

唐代银锭(铤)最常见的用途之一,是进奉。如1956年陕西西安东北郊出土4件银铤,均呈长方形板状,刻有铭文,“专知诸道铸钱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臣杨国忠进”、“宣城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专知官大中大夫使持节宣城郡诸军事守宣城郡太守上柱国臣苗奉倩”、“岭南采访使兼南海郡太守臣彭杲进”、“银伍十两”、“郎宁郡都督府天宝二年贡银壹铤重伍拾两朝议郎权怀泽郡”等字样。除此之外,唐代银铤还用于军费、税收、赏赐等。

中国钱币博物馆   周卫荣、杨君、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