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文化 > 查看正文

清末民国钱币学大家王荫嘉

王荫嘉,字苍虬,号殷泉,1892年(光绪十八年)1022日生于江苏吴县人。早年就读于北京,爱好金石考古、目录版本之学,尤爱钱币,藏有历代钱币、古今纸币、金银币和钱范等数万枚。所藏吴王张士诚“天佑通宝”5种为罕见之精品。1949年因脑溢血与世长辞,年仅五十七岁,其藏品于20世纪80年代归上海博物馆所藏。

王荫嘉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王祖询,字次欧,清末藏书家,曾任湖北通城知县,后被派遣至日本考察宪政。王荫嘉早年随父在京治学,后因其父病逝,故回苏州掌理家业。王家原藏古籍颇丰,其父因得到一方有28孔的端砚,遂将藏书处名为二十八宿砚斋。王荫嘉年轻时就喜金石考据目录文学,故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除继承家藏外,他遍访各地书市、书贾,又收各亲戚家变卖的古籍和当地藏书家流散之书。他曾编撰有《二十八宿砚斋善本书录》,为未刊印稿,此文稿今藏于苏州图书馆。著录元刻本1部,明刻本、稿本73部、清刻、清抄本80余部,总数500余种,后全部捐献给北京图书馆。另编撰《二十八宿砚斋善本书录》和《二十八宿砚斋珍藏书目》稿本一册,著录吴中文献数百种。藏书印有变化气质陶冶精神”“荫嘉手校”“王氏二十八宿砚斋秘籍之记等 。

王荫嘉对苏州当地的钱币,如清代宝苏局所铸的古钱特别喜爱,自喻“宝苏泉癖”。我父亲早年曾在苏州获得一枚咸丰通宝宝苏祖泉,他知道王荫嘉特别喜爱宝苏局钱,特地送去给他鉴赏,王荫嘉见后爱不释手。我父亲与其交谊深厚,故割爱与他。王荫嘉自得到此钱后,据说他一直把这枚钱系在自己的裤带上,可见其喜爱程度。

王荫嘉一生收藏的历代古钱甚多,其中不乏珍品,如泉界闻名的“天德重宝背殷钱”“永乐通宝三钱”,还有“通行泉货”小平钱、“祺祥通宝宝苏”雕母钱,以及先秦空首布、齐六字刀等一万余种。80年代初,我们父子多次去王健舆上海威海卫路成都路口的家里,观赏其父的遗藏,并将其中一些珍品拓存下来。王老的这些遗藏,在1986年归于上海博物馆,

王荫嘉的藏品之中,有些古钱原为周仲芬所藏,周仲芬是其父的朋友。王荫嘉自宣统二年(1910年)从北京回苏州后,在周仲芬的指导下,他从原只收集古籍善本,逐渐转变为爱好收藏古钱币,遂醉心于此道。周仲芬的收藏中,最知名的莫过于收自刘铁云(即刘鹗,著有《老残游记》)的旧藏,后来周仲芬将这批藏品中最珍稀的十余种转让给了王荫嘉。1920年左右,王荫嘉获得了嘉兴金砚云的全部藏品,这是他人生中收集的第一批珍贵古钱币。金砚云为嘉庆年间的一位古钱收藏家,其藏品中有不少是难得一见的珍稀古钱。王荫嘉从这些藏品实物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再加上他有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时间一久,他对古钱的研究与鉴定,也日益提高。20世纪三十年代,张䌹伯每次来苏州,都与王荫嘉一起研究古钱学问,为此经常通宵达旦的讨论,并乐此不疲。

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初,浙江嘉善地区出现了两枚天德重宝背“殷”钱,均被宁波钱商董弢葊所获。当年天德重宝钱仅古泉大王张叔驯藏有一枚,是稀世珍品。王荫嘉得知此讯后,当即与董弢葊联系,欲求购一枚。到了宁波,董弢葊开价每枚600银元,而王荫嘉那时经济拮据,最多只能拿出三百元,故未能成交,王荫嘉以此为憾,怅然而返。到了同年9月底的一天,王荫嘉出门访友,这次访友,不料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在朋友处发现一枚天德重宝背“殷”钱,此钱“宝”字隶书,,见图2,且版样与张叔驯和董弢葊的都不相同,王荫嘉自诩:“倘能得之,非独泉界独步,益可以傲张七(张叔驯)也……”。王荫嘉见此钱后有言:“贫虽赤骨,意乃决矣……惜泉而不惜钱,癖魔故志,诚不让江夏书魔独擅其美乎前也!”可见王荫嘉对珍稀钱币的追求之心,已经“入魔”了。

                              图2 天德重宝背“殷”钱拓片

后来此珍钱被王荫嘉所得,他视如拱璧,从此以“殷泉”为号。他在当年杭州出版的《新光邮票钱币杂志》泉币栏目中,发表了一篇考证文章——《殷天德重宝隶书钱》。并将这枚钱的拓片,印制在了自己名片的背面,以作介绍,见图3 。王氏拥有天德重宝背“殷”钱之事,是泉界同好人人皆知的。

 图3 王荫嘉名片 正面印“王苍虬”名,背面印“天德重宝钱”

1939年罗伯昭从四川移居到上海,罗先生痴钱如命,他来沪后大力争购珍稀的历代古钱。当年罗伯昭收藏时,尤其偏好于五代十国钱,凡是他没有的,从不吝惜金钱去购买。那年的冬季的一天下午,罗伯昭专程去王荫嘉家里拜访,希望欣赏王荫嘉的所有钱币藏品。当罗伯昭看到这枚“天德重宝背殷钱”时,做了一个出乎意外的动作——竟然将这枚古钱放在自己西装口袋里面,再也不肯拿出来了。原来是罗伯昭十分渴望藏有这枚钱,恳切请求割让。当时王荫嘉怎么也不肯割让,结果那天罗伯昭在王家吃了晚饭,饭后还“赖”在他家不回去,直到夜里10点多,在罗伯昭的再三要求下,王荫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最终还是把这枚“天德重宝钱”割爱给罗伯昭了。王、罗他们两位不仅喜爱古钱币,更珍惜彼此之间的友情。那天罗伯昭当即从皮包中取出花旗银行的支票,马上签了一张4,500元法币的支票(价值同等当时一根黄金大条),交给了王荫嘉夫妇,并一再表示感谢。

1929年除夕,王荫嘉正在苏州家里忙于节前的一些事务,突然有一位老者登门拜访,原来此老也是古钱爱好者,素闻王荫嘉的大名。据那位老先生说,由于春节将临,家里经济拮据,愿将其传家宝——“永乐通宝背三钱”出让。该钱为生坑,满身绿锈,唯钱的左上角有缺损。王荫嘉历来喜欢收藏明代古钱,这枚稀世珍钱突然出现,他不忍错失机缘,决意买下。但对方却开出了500银元的高价,那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于是王荫嘉二话不说,一口答应,即刻求其夫人向她娘家亲友处去借钱,最后凑齐了银元10封(50枚银元为一封),终于获得此枚仅见之品。王荫嘉以这样高的价格买到这枚古钱后,家人都问这枚钱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当时王荫嘉以独到的眼力、渊博的知识,肯定这枚明代“永乐通宝背三钱”是毋庸置疑的稀世珍品。

王荫嘉是中国钱币界的元老,张叔驯、陈仁涛、丁福保、罗伯昭、张䌹伯、郑家相、蒋伯壎、戴葆庭等老一辈收藏家都是他的知己好友。约在1935年前后,张叔驯曾亲赴苏州,邀请王荫嘉到上海筹办泉币学社,同时出版泉币杂志刊物。1937年春初,王荫嘉即应张叔驯、陈仁涛两位之邀,专程从苏州来到上海张叔驯处商议成立泉币学社之事。是年夏初,王荫嘉再次赶赴上海,并在七月初于张叔驯家里举行泉币学社大会。当时参加筹备会的,有张叔驯、陈仁涛、丁福保、张季量、戴葆庭、杨廷康等人,除了张、陈两人在会上表示,准备各拿出1万银元筹备成立新的泉币学社,张叔驯还将其霞飞路豪宅里的一栋小洋楼,免费提供作为办公场地,供新泉币学社使用,同时也作为王荫嘉在上海的住处。大会拟定由王荫嘉任泉币杂志总编辑。

1940年826日,中国泉币学社(又称上海泉币学社),在罗伯昭的住宅正式成立,大家公推年龄最长、上海钱币界的元老丁福保为社长,罗伯昭为副社长。中国泉币学社每星期六午后4点到630分,在罗伯昭家里底楼客厅专门辟为泉界同好聚会场所。每次泉友例会活动,均有专人记录。每月第一个星期三的晚上,同好大家还一起聚餐。

中国泉币学社除每周举行社员茶话会外,还发行学术研究刊物《泉币》杂志,由郑家相任总编辑,王荫嘉担任校对。在他们两位的通力合作下,《泉币》这本杂志办得有声有色,至今仍然是中国钱币爱好者研究及收藏的工具书,颇有价值。当年泉币学社社友谈话记录本五册之外,还有王荫嘉先生《泉币》杂志校样时,留下的一些勘误校正的手迹。

王荫嘉自担任《泉币》杂志编辑、校对职务后,他深感这是罗伯昭和上海同好们对他的莫大信任,所以他对这份工作干得十分认真,每篇稿子都要校对四五遍之多。有时为了避免工人排字错误,又亲自跑到印刷所边看边纠正。王荫嘉后因血压实在太高,于1942430日回苏州老家休养。他虽然身在苏州但心系上海,他要求罗伯昭将每期的文章寄到苏州,仍由他继续负责校对。1949年因脑溢血与世长辞,年仅五十七岁,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王荫嘉撰写泉币研究文章共有百篇以上,名副其实是中国近代泉坛中的“一支笔”。1992年其后人为王荫嘉发表多部著作,见图4,以示对王荫嘉成就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