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文化 > 查看正文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大清宝钞百千文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有大清宝钞百千文一枚,竖式,纸质为高丽纸、靛蓝色印制。票幅为279x147mm。票面四周长方形界栏内为靛蓝色花纹,上有双龙纹,两傍云纹,下作波浪纹。上方用汉文从右至左横书“大清宝钞”四字;中书“准足制钱百千文”,左书“咸丰八年制”,右书“乾字第贰万零壹佰捌拾贰號”(苏州码子);下为小楷书写 “此钞即代制钱行用 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 京外各库一概收解 每钱钞贰千文抵换官票银壹两”。 左右边框内分别有“均平出入、天下通行”字样。面额上加盖汉满文“大清宝钞之印”方形官印,骑缝处加盖长方形朱印。

清朝初期市面不流通纸币,户部对纸币发行的态度是谨慎的,纸币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不宜作为国家正式的货币制度。后期因政府的腐败以及战事频繁所需要的巨大军费开支,清政府无奈才正式印制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咸丰时期发行的大清宝钞在形式上几乎完全是仿制明代的大明宝钞,只是在纹饰、图案以及纸质印刷方面略有不同罢了。官票、宝钞发行后引起了市面和货币流通的混乱。大清宝钞也显得有些短命,只发行几年,到同治元年(1862)就因伪钞以及管制方面的混乱而迅速贬值成为废品。尽管“官票、宝钞”行使十年遂告寿终正寝,但当时人们时常将“官票”和“宝钞”合称为“钞票”,这一词却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只是那时货币发行与财政混为一体直属封建君主,商品经济不发达,信用不高,加之印刷技术停滞,使纸币防伪较差,影响了官票和宝钞的信誉。如今人们说的“钞票”其意义是完全不同于清代宝钞、官票的。

 大清宝钞在咸丰三年(1853)发行有贰佰伍拾文、伍佰文、壹仟文、贰仟文,后来增发壹仟伍佰文、伍仟文、拾仟文。到了咸丰七年(1857)因通货膨胀,乃权宜设法,以裕度支,又发行高面额的伍拾仟文、百千文。百千文为大清宝钞之最高面额,存世较少。


根据中国钱币博物馆张芳文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