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文化 > 查看正文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的南朝货币

丁福保,1874(甲戍)1952(壬辰年))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字仲祜,号畴居士,一号济阳破衲。江苏无锡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编撰了《算学书目提要》。又鉴于身体多病,改习医学,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先后编译出版了近80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于民国27年编印《古钱大辞典》,同时出版《古泉学纲要》等著作。


《古钱大辞典》始编于1936, 1938 年付梓刊行, 是丁福保凭借自己丰厚的藏书藏品, 领衔召集当时钱币学界的一流人才, 集体完成的一部巨著。《古钱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集中国历代古钱币研究之大成, 代表了民国时期钱币学的最高水平。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 科学的考古发掘和钱币研究工作对丁氏《大辞典》有所发展和驳正, 但《大辞典》的研究成果一直是中国现代钱币学的重要基础, 其许多观点历经时间的考验, 仍属灼见。本文拟以南朝(宋、齐、梁、陈) 为时代断面,以今日学术成果为依托, 力图较客观地评价《大辞典》对此时期货币研究之得失, 冀以窥一斑见全豹, 对全面公正地认识丁氏《大辞典》, 庶几有所裨益。

南朝在历史上夙称乱世, 南朝铸币大小不一, 材质殊异, 品类繁杂, 向来被视为古钱币研究的畏途。丁氏《大辞典》于此用力甚勤,所得甚著。在《大辞典》所呈现的南朝货币研究中, 有几项贡献极为突出, 试论列之。

其一, 丁福保《大辞典》收集刊印了吕佺孙(字尧仙)的全套“ 孝建四铢” 钱拓本。

      “孝建四铢” 传世较少, 版式却极多,及至道光末年, 毗陵(常州)出土孝建四铢钱一罂, 收藏家吕佺孙得到其中的数百枚,整理出54 种版别。鲍康在其《观古阁泉说》中记述了此事: “孝建四铢… …道光末年,南中忽出土一罂, 尧仙收得数百, 曾以分饷。不特大小各异, 或一面倒置, 有左读右读及一字正一字倒之殊;或一面横置在穿上下, 有向左向右之殊;或一面倒置, 一面传形;或两面传形, 并四星四圈四决文等。丁氏不惜重金予以购藏, 并将其辑入《古钱大辞典》。今天, 我们可借助丁氏《大辞典》得观吕氏拓本原貌, 钱拓处吕氏钤印“ 佺孙拓赠” 、“尧仙藏泉” “吕氏吉金” 、“佺 孙” 、“尧仙” 等仍赫然在目。自吕氏拓本出后, 迄今未遇能出其右的“孝建四铢”资料, 更可见丁氏当年购置保存吕氏拓本的远虑卓识。


入水不沉、触手破碎 的孝建四铢

其二, 丁福保《大辞典》重视钱谱勘误、古币辨伪, 于“永光” 、“景和” 及所谓“二铢” 钱的鉴定有功焉。

       校勘钱谱讹误、辨别钱币真伪是钱币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丁氏《大辞典》对此深切明了且用力甚深。丁氏在纂辑收录历代钱谱时就曾言明:“前条所举各书, 有未免错误者, 皆从删汰, 不敢承讹袭谬, 以误后学” , 态度之坚决可见一斑。对清廷中央颁行的《钦定钱录》亦不盲目尊奉, 丁氏大胆指出, “《钱录》十六卷, 逊清乾隆十五年钦定。世人义重尊亲, 故皆有褒无贬, 而余未敢以为然也, 其沿误踵谬、附会失实之处, 不一而足” , 并在“ 《钦定钱录》跋”中一一指摘辨误。

     《巽斋钱录》“卷二第二页之二铢钱, 乃伪品。《宋书》:永光元年春, 铸二铢钱, 其钱文乃永光也, 重二铢, 非其文为二铢也。” “《泉货汇考》… …上下文之景和, 乃后人循洪志之图伪。” 《遗箧录》“刊入之永光钱,其形制已大如五铢, 则其重何止二铢? 此乃伪品” 等等。丁氏《大辞典》对诸谱钱币辨伪不厌其烦, 对其中错误皆耐心细致地予以辨析, 其对辨伪工作的重视不言自明, 其体现出的客观求实、嘉惠后学的学术作风亦令人钦敬。

其三, 丁福保《大辞典》重视古钱价格的评定, 曾对“孝建四铢” 价格全面考察。

     丁氏公开承认钱价在钱币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有感于古来泉谱向无定价的缺憾, 在其编定的《大辞典》中破天荒地对所辑拓图钱币进行标价, 从而将这种古钱商专门的学问呈现于学界及公众。丁氏《大辞典》定价极为审慎, 丁氏在《大辞典》“自序” 中言道:“ 是书所收古泉拓片, 请南北古泉商四五人, 一一衡量其高下, 铢黍之得, 毫厘之失, 皆辨析之, 而后定以适中之价, 标明于各泉拓之下。于是最难索解之问题, 个中人所秘而不宣, 士大夫所莫名其妙者, 今番归论定, 俾购求古钱者, 不致惶惑受欺。”其所定价格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古钱的行情。丁氏《大辞典》此举有力地推动了钱币收藏活动的开展。丁氏《大辞典》对纷繁的南朝货币的定价亦十分用心, 对极有代表性的“孝建四铢” 钱曾有较全面的考索:“孝建四铢, 北人以为奇货, 辄索直二三万钱。……案孝建及孝建四铢, 在道咸间其价极贵, 今则孝建每品自四元至七元, 孝建四铢自三元至六元足矣。” 

其四, 丁福保《大辞典》对“ 陈五铢”的指认经证实为确论。


《陈书·世祖纪》记载:(天嘉三年闰二月)甲子, 改铸五铢钱。” 此后, 历代古泉家对陈朝新铸五铢的确认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而丁氏《大辞典》对“陈五铢” 进行了大胆的指认。 丁氏《大辞典》所订“ 陈五铢” 与此次出土五铢一致,在时隔半个世纪后被证明为确论。“学如积薪, 后来居上” , 当我们凭借今天的时空优势来审视往昔学术巨著的时候,除了发现其中的种种创见卓识, 还会看到些许谬误或值得商榷之处, 丁氏《大辞典》自然也在所难免, 认清此点是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大辞典》所必须的。此处试择要评述丁氏《大辞典》之缺憾。

      关于所谓“当两五铢” , 乃后人误读史籍附会而成, 其实并不存在。丁氏《大辞典》于此亦未能明辨, 而是指定一种形制稍大的五铢钱为“当两五铢” 。张絅伯撰有《宋当两五铢辟谬》 , 已与今人观点相类, 惜丁氏《大辞典》虽征引而未采用也。《大辞典》所附拓图钱币后又在《历代古钱图说》中转录, 经马定祥批注为西汉郡国五铢 , 非六朝钱。

      关于“太清丰乐” 钱, 丁氏《大辞典》将其划归“ 厌胜吉语支钱马钱类” ;在同时期出版的丁福保编《历代古钱图说》中, 对此的认识已有进步, 将其列入六朝货币, 但却称之为“天清丰乐” , 也未指明确切朝代。金《泉志校误》与方若《言钱别录》   都已将此钱释读为“太清丰乐” , 《泉志校误》甚至注意到此钱四出文的形制与萧梁钱相同, 而论定其为萧梁所铸。这些都已为当今学术界普遍接受, 丁氏《大辞典》辑录两书观点却未为己用, 甚可惋惜。

  

另外, 对西汉宣帝前就已铸造的小五铢, 丁氏《大辞典》定为王莽钱, 已证明并未允当。《大辞典》指定的萧梁“ 二柱五铢” 、“四柱五铢” , 所用拓图钱币具有“压五压金” 等特点, 与近来学者考论的“曹魏五铢” 部分版式相同, 此种钱虽未证明遽为“曹魏五铢” , 但其多出土于北方是确切无疑的, 《大辞典》所订有商讨的余地。关于“大明四铢” 钱, 旧谱未载, 诸先生编写《大辞典》时当亦未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常州出土一批四枚 , 形制与“孝建四铢”相类, 若公布材料属实, 可定为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所铸, 此钱可补丁氏《大辞典》之缺。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的南朝货币部分, 广收钱币实物及书谱、拓本, 充分借鉴前人尤其是乾嘉考据学者以来的钱币考证成果, 对南朝货币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定位, 基本再现了南朝货币的脉络, 初步搭建了南朝货币研究体系的框架。丁氏《大辞典》于此的许多观点已被今天的学术研究证实为卓见。但是, 我们也注意到, 作为中国近代钱币学的代表性著作, 丁氏《大辞典》也不免受到所处时代的限制, 其学说也有缺陷和失误, 这是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先人的,相对于其卓越的贡献, 都只是白璧微瑕, 难掩其醇。前人草创之功, 后人须正视, 正如丁氏所曾言: “知古泉之蕴, 非一士之智、一代之学, 所能尽也。然惟前人之既辟其径涂而言有端绪, 然后继事者, 乃得由间而入, 别其是非, 则前人用力之艰, 又乌可忘也。”

注释(略)


本文根据  中国钱币博物馆 杨君 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