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文化 > 查看正文

钱币不是越老越值钱 徐廷贵讲述钱币收藏心得

“钱币是历史长河发展的可靠见证。中国古钱币绚丽多彩、千姿百态,自古就引起人们极大的集藏兴趣,据史书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就已有人收藏古钱币了。”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廷贵做客扬子鉴宝视频直播室,讲解有关钱币的历史和收藏的心得。

  钱币像衣饰有时代特征

  徐廷贵介绍说,不同时期的钱币就像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一样,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态上可分为纸币和金属币,国别上可分为中国钱币和外国钱币。按时间又可分为古代钱币、近代钱币和现代钱币。古代钱币一般指清代以前历代发行的以方孔钱为主体的硬币及各类纸币。

  从币值上分,又可分为主币和辅币两类;从属性上看,可分为流通币、流通纪念币和不流通的贵金属币。贵金属币以金、银等作材料,虽然币面上象征性地铸有面值,但并不参与实际货币流通,一般也不按其面值兑换。“比如我手上有一块熊猫纪念币,标明是25元,但这是一枚纯金币,就不可能按25元出去用。”

  钱币并非越老越值钱

  据介绍,古代钱币包括贝、玉、石、金、铝、铜、铁、铅、锡以及麻布、棉纸等不同材质,从贝币到银元、铜元、以方孔钱为主要货币形态。

  “但古钱币的价值,并不是越古越值钱。”徐廷贵介绍说,一般初涉古钱币收藏的爱好者,大多以为钱币越古越好、越古价值越高,这其实是收藏古钱币的误区。举例来说,距今2300年的战国时代的燕国钱币“明刀”,年代很久远,但市场价仅100多元人民币左右一枚;2000年前的汉无铢、1000多年前的唐“开元通宝”及北宋的“定和通宝”,仅几块钱就可买一枚,这是因为市面上存量比较大。

  不过也有同样年代的古钱,价格却两极分化的,如战国时三孔布币,市值高达6万一枚,且有价无货。即使仅100多年前的清代钱币,虽年代不远,但不少品种也高达数万元,如清末太平天国竖背“圣宝”拍卖成交价1万多元一枚。

  古钱币行情一路走高

  徐廷贵介绍说,古钱币的价值受其在货币历史上的地位、存量多寡、收藏情况、研究价值等因素制约。从本世纪初起,古钱币市场行情一路走高,特别是一些中高价位古钱币十分抢手,到2007年,已出现很大价格涨幅。古钱币历经沧桑,数量越来越少,投资价值日益升高、十年以前北宋钱币和清代钱币一枚一般只有几角钱,如今已增值10倍以上,且仍不断上涨。比如,“靖康元宝”,2003年的价格是2000元人民币一对,2004年则达到4000元;“金刀”2003年的价格是6000元人民币一枚,2004年涨到1万-1.2万人民币。

  作伪方法越来越多

  收藏钱币的人比较多,其作伪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比如,翻砂法,是制作伪钱的最主要方法。其方法一般是以旧钱压砂范或失蜡法精密铸造,如今有用电脑扫描,将钱币谱录上的珍贵钱品扫描制版进行翻铸,铸成后,经过如火烤、加以颜料煮熬,用胶、膝、松香加颜料涂饰等多种方法速成包层及做锈。

  另一种“改刻法”,即引用原有普通钱币的文字、标志、图案等改刻而造“新品”、“稀品”、“珍品”。如以十国、南唐的“大唐通宝”改“唐”字为繁体“齐”字,臆造出“大齐通宝”;以宋真宗的“景德元宝”改刻“景”字为“大”字,使其成为“大德元宝”。

  还有“拼合粘补法”,即选取两枚以上的钱币,各取其中一部分拼成“新品”、“异品”。还有“腐蚀法”,就是取片型较厚的旧钱,铲去背面的文字,再以漆蜡等防腐材料于钱背画出钱廓、文字、标志之类。“包芯法”、“打压锤叠法”、“镶嵌法”一般较少应用,仅限于方孔钱。现在还有一种“做假窖藏”,是近年造伪的一个新动向。

  钱币收藏切记七大要点
  徐廷贵提醒道,收藏钱币,在掌握一些辨伪方法外,还要注意一些方面:1.好的收藏心态,心态必须平和安静,不激不抑。激动容易放松警惕,抑制则易丧失良机。2.不要盲从,不要听信别人怂恿,鉴定时最好选择在充足的自然光之下,不要在昏暗之处和灯光下鉴定,古代就有“灯下不观色”的告诫语。3.反复观察:有的高仿品,在辨别真伪时,难度大容易造成人的思维反复,初看似真,再看是假,再看又真。这时一定要冷静,反复观看,寻找疑点,一票否决,排除购假风险。4.不轻信,不要随便相信卖假者讲的故事。5.通过分析价钱来确定钱币的真伪,如今拣漏机会少,切不可认为售假者不懂价格。6.请专家或同好者当参谋。7.不要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