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钱币反假 > 查看正文

第四套人民币防伪与鉴别(中)

随着第四套人民币的发行,我国反假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1988510日,我国发行了第四套人民币壹佰元券,824日在深圳就发现了该版别假币。据统计,90年代中后期假人民币主要来自于台、港地区。1998年汕头海关缉私队在陆丰海域发现200万元由台湾海漂过来的假人民币。当年7,还破获了台湾渔船吉福号夹带偷运6264万元假人民币案件。

当时内地制造假币主要集中在粤东、闽南、浙南地区。假币在小面额人民币中也有发展,1999年查获的8个制假窝点,有5个是生产10元以下面额假纸币或硬币的。浙江省公安机关收缴的假币中,10元以下面额假币占67%。打击假币犯罪活动的方式,逐渐由打击走私贩运,向打击团伙制假犯罪延伸,做到截源堵流,有效地遏制了制贩假币犯罪势头。

假币类型与分析

一、变造人民币
是指在真币的基础上,利用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移位、重印等多种方法制作,改变真币原形态的假人民币。

(一)拼凑假币通过将数张真币移位剪接,将真币抽张下来的部分拼接成一张新的货币。

(二)揭页假币
将真币进行揭页后,将另一面采用复印、描绘等方法进行粘贴后形成新的货币。

(三)涂改假币
将真币上面额数字进行挖补修改后形成新的货币,以此达到升值目的。

二、伪造人民币
是指仿照真币的图案、形状、色彩等,采用各种手段制作的假人民币。

(一)描绘假币这类假币的伪造者凭借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模仿能力进行伪造。伪造分子多为社会上的能工巧匠,采用市售的绘画颜料、油漆、广告色,凭借较高的美术绘画功底,通过精心琢磨真币的图案、颜色、主景、底纹、花边、团花等特征,用画笔在民用纸上,用手工反复临摹出假币。这种假币的人像失真度大,图纹形状不规则,线条不直,色彩与纸张结合不牢,花纹、图案可溶于水,危害较小。

(二)照相假币一九八八年八月先后在浙江上虞、温州等地发现,该假币制作主要采用照相翻拍冲印后,将人民币真背照片图案进行剥离后,再进行重新粘贴,形成一张假人民币。该类假币主要特征: 1.纸面较光滑,或有时为掩盖照片光膜反光,故意在光膜上粘贴薄的透明纸张,反而造成假币图案模糊;2.人像、底纹等图案等无立体感,手感光滑;3.纸张采用照相纸,极易产生纸张皲裂线现象;4.水印采用手工绘制在假币中间,失真度较大;5.假币因粘贴裁切后,一般尺寸比真币要小。

(三)复印假币
1.
黑白复印:此类假币是利用黑白复印机进行假币制作。一般将钞票复印后,采用水彩在假币纸面上进行涂抹,色彩与图案是脱钩的,这类假币一般会在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出现。

2.黑白复印+木刻套印:此类假币是利用黑白复印机将真币主要图案复印后,另外用木刻仿照真币底纹,再用彩色油墨进行套印合成,木刻部分一般采用直线条,与真币相差较大。因假币纸张是采用复印机专用纸张,所以该类假币荧光反应较为强烈,极易发现。有时制假分子为掩盖纸张荧光,会采用较浓的乌龙茶涂抹,造成假币纸面发黑,在清点时也易发现。

3.彩色复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彩色复印机分辨率越来越高,市场中出现了采用彩色复印机印制的假币,这类假币的伪造速度快,而且与真币相比较为逼真。国内彩色复印机属管控范围,一般不易制假,当时市场上发现的彩色复印假币,主要来自香港地区。该类假币线条图案主要是通过墨粉堆积形成,因此图案深浅变化不明显,墨粉有反光效果,且极易剥落。另墨粉在复印中会出现漂移现象,因此在纸面露白处有墨粉痕迹,只要稍加注意,假币也比较容易发现。

(四)拓印假币
       
拓印假币是指制假分子用真币作母版,利用化学药水浸泡真币,当墨膜发软后用薄纸覆盖后加压,使其正反面图案转移到薄纸表面上,再将有图案的薄纸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张假币。此时作为母版的真钞图案、颜色均遭破坏。此类假币最早出现在广西,制假分子在工作时钞票无意掉落有机溶液后发现油墨剥落现象,后引申出制假手段。这种假币最大问题是油墨呈反向,要通过油的渗透性将背面的油墨图案呈现出来,因此该类假币除图案较淡外,手工清点时,假币纸面上因油质极易被发现,机器清点时,该假币纸质荧光反应较为强烈,也极易发现。

(五)打印假币
该假币采用通过扫描仪对真币进行扫描形成图像文件,并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局部强化、修补,经电脑修版后,采用彩色打印机打印而形成假币。该假币一般色彩无光泽,在放大镜下观察,线条图案呈点状结构,冠字号码处有挖补痕迹,冠字号码系打印后加印而成,极易剥落。

(六)木版假币
该假币主要采用木版刻制,根据票面不同颜色,人为分成几个部分图案,分别刻制木版,然后套印。该类假币套色较少,颜色偏差较大,线条粗细不匀,线条出现断裂或重叠,浅花、人像失真,画面比较呆板。

(七)剪制假币
该假币主要通过将报刊、书籍和宣传画等上面货币图案剪揭下来,然后进行真背图案粘贴方式制成新类型假币。这类假币因纸张缘故,手感较差,图案因剪制或粘贴过程会出现图案偏移或图案比例误差,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极易发现。

(待续)

根据中国印钞造币编撰